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交流材料
……(开头部分已省略277字)
完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体制机制,是形成新时代_民族工作格局的根本保障。民族工作涉及各级党委和政府、关涉各领域各部门,需要全党动手、全民参与,形成“党委引领-部门遵循-基层创新”的良性循环。党委和政府应当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加强对民族工作的统一领导和常态化管理,从顶层设计角度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县域其他中心工作同研究、同部署;政府应当把法治作为民族事务治理的基本途径和基本方式;统战部门、民族工作部门要选准用好工作抓手,担负起政策解读、方案制定、组织协调、具体执行等工作;其他基层党政部门则应在统一指挥下各负其责,充分引导各族群众参与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行动之中。只有各个部门围绕党委核心,严格遵循各项工作部署安排,权责明确而又主线分明,基层民族工作才能在连续的工作链中长效运转,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度嵌入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
(二)优化指标设置,做到“科学实际”
第一,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指标体系,且必须与县域实际情况相符合。在锚定共性指标的同时,广泛考虑不同单位和部门的工作职能、特点以及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设置各有侧重、各具特色的考评内容和个性指标,引导各级部门精准制导、集中发力,以指标的“个性化”提升考核的“精准性”。比如,乡(镇)侧重考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乡村振兴情况;企业侧重考评对民族地区发展与“三交”的社会责任;社区侧重考评互嵌平台的作用发挥;学校侧重考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和各族学生合班混班混宿实效;宗教活动场所突出“五个认同”;等等。从而调动和保护好各区域、各单位部门干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好更深嵌入日常工作。第二,民族工作的推进不能只用“是否”“有无”来检测,考评指标要尽可能明确量化。例如,将党员干部、各界代表人士、各族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满意率、参与“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计划”项目数和总人数、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形象认同度、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有关工作的群众满意度等“率”“数”“度”进行明确量化,才能考准考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力度与成效,着力提升民族工作实绩。
仅展示937字,全文共174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