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四青年节演讲比赛上的演讲稿:以青春之名,赴教育之约
……(开头部分已省略174字)
一、青春是初遇时的初心,在方寸讲台种下光的种子
记得刚入职那年,我接手了一个特殊的班级。班里有个叫小羽的女孩,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总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像只害怕被触碰的小兽,用沉默筑起心墙。第一次批改她的作文,我在结尾看到一行歪歪扭扭的字:“老师,作文本上的红笔痕,像妈妈织毛衣时的毛线团,暖烘烘的。”那一刻,我的眼眶突然发热--原来教育的第一个秘密,是让每个孩子都看见自己被爱着的模样。
我开始每天给她写一段“专属评语”:她画在课本上的小人物,我会补上翅膀;她作文里的错别字,我用彩色笔圈成小太阳;下雨天她忘记带伞,我把自己的雨衣披在她肩上。三个月后的家长会,小羽踮着脚把亲手折的千纸鹤塞进我口袋:“老师,这是会飞的星星,送给你。”那个瞬间,我忽然明白:青春的意义,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誓言,而是俯下身来,用耐心与温柔,在孩子心中种下对世界的信任与期待。
就像陶行知先生说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我们或许成不了改变世界的伟人,但可以做擦亮星星的人--当孩子第一次在课堂上勇敢举手,当自卑的少年在运动会上收获掌声,当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来一条“老师,您当年的话我还记得”的消息,这些闪着光的瞬间,就是青春最动人的注脚。
二、青春是成长中的淬炼,在教育田野深耕梦想
去年冬天,我带着学生排演课本剧《少年中国说》。扮演“梁启超”的小浩总是卡壳,急得直掉眼泪:“老师,我怕自己读不出那种气势。”我没有说教,而是给他看了一段视频:1919年,一群和他们同龄的青年在街头演讲,眼中燃烧着理想的火焰。“真正的气势,不是声音有多大,而是心里有光。”我带着他逐句分析文字背后的情感,在操场的寒风中一遍又一遍练习。演出那天,当小浩喊出“少年强则国强”时,台下掌声雷动,他眼里的光,比舞台上的灯光更亮。
仅展示753字,全文共211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