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关公文写作中如何用好数据?
……(开头部分已省略190字)
问题是:写作中如何用好数据?让数据“说”好话、“演”好戏,乖乖听使唤、服从调遣。笔者以为,写作中,全程得有强烈的“数据思维”,从以下“六个维度”刨根问底。
01 问可靠性:数据从哪里来?
所谓数据,不但有“数”,还要有“据”。在我看来,所谓“据”,就是指数的来源、出处和依据。问数据是否可靠?就是在挑选数据时,严把入口关,考问数据从哪里来?严查数据“出身”,问清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不同,可靠性不同,公文的数据必出之有门,引之有据,用之可信。问数据的来源,重点是两个方面:
一手数据问“过程”。一手数据来自调查研究,最可靠。毛泽东重视调查研究,他1930年写《寻乌调查》和《反对本本主义》前,在寻乌县进行了为期约一个月的实地调查,掌握了该县物产产量、价格、人员数量、比例,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农民土地、收入等大量第一手数据,作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论断。对一手数据要进行严格甄别筛选,紧盯调查范围、调查方式、调查手段和统计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二手数据问“出处”。对于机关公文写作而言,能够深入一线掌握第一手数据固然是好,然而现实条件往往不允许,比如很多文稿都是“火着枪就响”,根本没有时间去调查,所以运用专业部门的二手数据也是不错的选择。如何对待这些调度来的二手数据呢?这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甄别。一般说来,统计部门的数据比非统计部门的数据可靠,直接管理部门的数据比间接管理部门的可靠,一线部门的数据比二线部门的可靠。
仅展示647字,全文共552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