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典型案例材料
……(开头部分已省略296字)
第一,科学规划先行。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主线,充分考虑搬迁安置对象基本情况,聚焦“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这一关键,注重规划。将575亩建设面积划分为民房建设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及市政道路区域三个板块,并依据地形地势将民房建设板块划分为A、B、C三个区域,在统一地基标准建设基础上,充分考虑不同搬迁安置户家庭的经济状况,提出了3种不同房屋楼层、10种户型供群众选择,并根据户型选择结果,在设计及投资估算时将一层户型确定为简单装修,实现直接拎包入住,尽量减轻各族搬迁群众的经济负担。此外,注重功能嵌入,建设了一个科技文化中心、一个中心广场、两处公房及两个篮球场等公共基础设施,让搬迁群众有乐居乐学的“去处”、议事协商的“在处”。
第二,共建美好家园。在前期规划基础上,巧妙运用抽签方式确定宗地号,并通过确定宗地—选择户型—开工建设—工程验收—迁入新居的程序,打破原有单一民族、村组聚居的老格局,构建了xx社区汉族、彝族、傣族等11个民族互嵌式社区,形成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型社区结构,建成了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公共场域:各族群众工作生活在同一个社区、孩子在同一所学校就读,既便于日常往来,又利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使民族群众成为“一家人”。有群众表示:“以前我的邻居和我是同一个民族,现在抽签安置后,住在我旁边的邻居可能是彝族、傣族,也可能是哈尼族、拉祜族……大家一起生活,都是一家人,我们共同奔向新生活。”空间互嵌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催化剂”,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短短几年,xx社区成为共建共事共学共乐共治共享的和谐大家庭,民族团结、美丽秀雅、和谐幸福的秀美画卷正在这里展开。
仅展示716字,全文共344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