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三河市“颜色禁令”谈党员干部如何树立和践行正确的政绩观
……(开头部分已省略310字)
政绩观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领导干部身上的具体体现,是衡量领导干部履职尽责、干事创业的一把标尺。政绩观正确与否不仅影响到党员干部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决策乱画饼,落实翻烧饼”现象之所以屡禁不止,本质上还是政绩观的严重扭曲,侵蚀了基层治理根基——有的干部把决策权异化为“指挥棒”,政策制定脱离实际,基层治理惯用“一刀切”,“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屁股走人”现象屡禁不止;有的考核导向偏差催生“对策式落实”,面对决策随意、执行违规的困境,基层只能以形式主义应付形式主义;有的监督机制失灵形成“背锅链”,干部明知隐患却被迫“蒙眼狂奔”,问题暴露后又成问责主体。政绩观是一个思想问题和作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党性问题,这些病灶折射出的是少数干部扭曲的权力观与错位的政绩观,深层根源在于理想信念动摇、宗旨意识缺失、政治意识淡漠、党性修养匮乏,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地位观、发展观等方面出现了偏差。
__深刻指出:“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性。”党性强不强、纯不纯,直接影响着党员干部政绩观正确与否、牢固与否。党员干部要做出业绩、干出实绩、留下政绩,必须发挥党性的决定性作用,从思想上解决好“为谁创造业绩、创造什么样的业绩、怎样创造业绩的问题”的问题,既做好让人民群众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显绩”,又做好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潜功”,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仅展示633字,全文共1746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