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副县长分管领域工作被通报后表态发言
……(开头部分已省略350字)
一、直面通报问题,以刀刃向内的勇气认清“痛点”所在
通报中的每一个问题,我都第一时间对照年初工作计划、分管领域台账逐条核对,发现看似“具体”的问题,实则是长期积累的“顽疾”。
先说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我县承担了12万亩建设任务,占全市总量的1/5,本应成为“示范田”“样板田”。但通报指出,截至6月底,仅完成5.2万亩,滞后2个月。问题出在哪?我带着农业农村局同志跑了7个乡镇、11个项目点,发现部分乡镇存在“重申报轻实施”倾向:比如xx镇把项目资金挪作临时灌溉设施维修,导致核心区土地平整工程拖延;xx乡因前期土地流转矛盾未及时化解,机械进场延迟;还有个别村“两委”干部存在“等靠要”思想,把“群众的事”当成“政府的事”,宣传动员不到位,群众配合度低。更让我愧疚的是,我在3月份的项目推进会上,只强调了“时间节点”,没深入调研“堵点难点”,对乡镇反映的“取土区协调难”“施工队资质参差不齐”等问题,仅作了一般性要求,没有跟踪督办,导致问题越积越多。
再看农村公路提质工程。通报提到“部分路段出现路面破损、排水不畅,养护记录缺失”。这个问题,我去年就曾在县长办公会上强调过“建管并重”,但今年仍出现反弹。前几天我去xx村调研,看到刚修好的村道边沟堵塞,村民指着积水说:“修的时候轰轰烈烈,用起来稀里哗啦。”深入一查,原来是施工方未按设计要求铺设排水管网,监理单位验收时“走过场”;而乡镇农村公路管理站,竟把养护经费挪用了20%,用来支付临时人员工资。这反映出我们在工程监管上存在“重进度轻质量”的倾向——有的同志认为“农村路标准低,差不多就行”,对施工环节的监管流于形式;有的把“养路”当成了“应付检查”,平时没人管,检查时才突击填坑、扫路面。这种“重建轻养”的思维,本质上是对群众出行安全的不负责。
仅展示757字,全文共403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