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空心化”严重制约乡村振兴调研与思考
……(开头部分已省略471字)
二是土地资源造成浪费。大量青壮年外流造成农村劳动力短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和未成年孩子劳动能力有限,农忙时节,其体力远远不足以应付抢种抢收等一系列情况,久而久之造成农田直接撂荒或一年只种植一季农作物,剩余时间撂荒,部分农民可能一直种植,但也是粗放型的土地管理。部分务工农民在外购置住房,村内住宅一年只住一次或多年只住一次,个别房屋年久失修,住不能住、拆不愿拆,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三是基层治理面临挑战。部分外出务工农民以及外流农村人口长时间不回村庄,不关心关注村内事务,导致村民选举参与率大大降低、村级组织后备人才空缺、村“两委”成员选择面窄,从留守人员中选出的村“两委”成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有限,政策理解困难,带富致富的能力不强。部分农村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缺乏应有的照料、关爱、陪伴及精神安慰,导致她们在心理、教育、安全、思想等方面容易出现问题,从而影响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
四是传统文化逐步衰落。大量外出务工青壮年受到现代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熏陶,逐渐脱离原有乡土文化,并在网络信息技术冲击下,城市文化逐渐向乡村渗透和强化,传统农村文化中的重情义、重家庭和重乡土归属的优秀品质逐渐淡化,延续几千年的农村文化正面临逐渐消失的危险,留守老人养老、留守儿童照看、贫困群众“等靠要”等问题不断凸显,尊老爱幼、自力更生等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衰落。
二、对策建议
一是夯实产业根基,发展高质高效现代农业。精确瞄准农业产业基础的薄弱环节,大力加强高标准农田、农机装备、农田水利等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并加快推广应用,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保障。要持续优化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按照宜农则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的原则,调整农业主体功能布局,在确保农业主导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基础上,扎实推进特色农业建设,打造特色农产品优势区。要着力构建完备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紧紧围绕自然禀赋、市场需求等因素发展产业,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价值链,最终形成农业主导、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格局,实现一产强、二产优、三产活,提高农业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让农民共享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利益。
仅展示922字,全文共2205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