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漫谈提高语言文字修养
……(开头部分已省略230字)
从语言发展到文字,更是人类文明的标志。没有文字的时候人们只能面对面讲话,讲完就完了;有了文字,信息的传播就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写文章是有文字以后的事,有文字以前古代人说过什么我们不知道,周口店山顶洞人说过什么我们不知道。古文字学家从甲骨文、从象形文字来破译和推断,可以知道当时的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因为有记载,这就是文字的功能。
世界上几大文明,只有中国文明几千年来延续不绝,其中方块字可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尽管古代和现代不少汉字读音有变化,我们今天还可以读懂孔夫子的书,《论语》大家都看得懂。尽管北京话和广东话差别很大,但写成文章大家都看得懂。试想,如果是拼音文字,我们今天不仅看不懂孔夫子的书,北京人和广东人写的文章恐怕彼此都被视为外文了。语言文字的统一是国家政治统一的基础,对国家的长治久安,对国家和民族的维系,是非常重要的。
文章就是书面的语言。文字和词汇是文章的基本要素。有些以写文章为职业的人,别人问他干什么,他调侃说自己是“码字”。就像建筑工人码砖头,将文字进行组合,最后码成一篇文章。写文章的人要注重语言文字修养,这是基本功。一个有教养的人,应该能够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能力是人的素质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如果只有专业知识而不能正确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那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专业能力的发挥也会受到局限。
二
语言文字的一个基本的特点是它的稳定性,这种稳定性也体现了我们民族文化的传承。因为有稳定性,所以我们才能读懂古人的书。当然语言也是变化的,特别是在社会大变革时期,会产生一些新的词语、新的概念。最近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一部《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收录了从辛亥革命(1911年)到2011年一百年以来所产生的新词新语约一万一千个,是经过很多大学教授艰苦的工作编辑而成的。尽管数量不小,一万一千个,对于整个汉语的词汇来说也还是很少数。真正能经过历史沉淀,能够流传久远的词语,每个时代都不多。有的常用词语可能流传30年,不常用的可能不到十年就时过境迁。远的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半个多世纪,比如解放初期的“土改”,后来经济上的“粮票”“布票”“统购统销”,政治上的“反右派”“文革”“红卫兵”“走资派”“斗、批、改”,当时常用的那些词,都不构成汉语的基本词汇,现在都退出了社会生活,只有研究那段历史时才会用到。
仅展示982字,全文共3572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