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党课: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凝聚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力量
……(开头部分已省略532字)
(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深深植根于中华儿女的血脉之中,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而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这种爱国情怀,在和平年代体现为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与对民族未来的憧憬;而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则升华为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和实际行动。面对近代以来最为残酷、规模最大的外敌入侵,亡国灭种的阴影笼罩中华大地,炎黄子孙的爱国热情被空前激发,“爱国就是抗日,抗日就是爱国”成为响彻云霄的时代强音。正是这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深厚爱国情怀,汇聚成无坚不摧的磅礴力量,使得心系祖国命运的四万万同胞万众一心、同仇敌忾,“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最终汇聚成战胜日本侵略者的钢铁洪流,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民族气节是一个民族在强敌面前不屈不挠、坚守尊严的风骨与操守,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不倒的精神脊梁。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士可杀不可辱”的传统,有为捍卫民族尊严和国家荣誉而慷慨赴死的英雄气概。抗日战争时期,无数中华儿女面对日寇的铁蹄,展现出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崇高气节。他们将战死沙场视为光荣,将为国捐躯看作天职。左权、彭雪枫、杨靖宇、张自忠、佟麟阁等抗日将领,以及狼牙山五壮士、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等英雄群体,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铸长城,以前仆后继迎国难。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不屈气节,彻底洗刷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屡战屡败的民族耻辱,也为中华民族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赢得了崇高的声誉。正是这种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使得中华民族的脊梁在血与火的洗礼中愈发挺拔。
仅展示719字,全文共5957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