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市志愿者队伍集中培训班讲话
……(开头部分已省略294字)
今天,我们围绕“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这一主题开展培训,就是要让大家在思想上充“电”、精神上补“钙”、能力上赋“能”。下面,我从三个方面与大家交流共勉。
一、深化思想认识,把握志愿者工作的时代内涵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志愿者工作的时代价值,切实增强做好志愿服务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志愿服务是精神传承的“接力棒”,彰显时代价值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崇德尚善、扶危济困”的优良传统,从“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人文关怀,志愿服务精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进入新时代,志愿服务更是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它是雷锋精神的当代诠释,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在去年的抗洪抢险中,全市3.2万名志愿者闻“汛”而动,连夜奋战在堤坝加固、群众转移一线,用血肉之躯筑起“红色堤坝”;在今年的文明城市创建中,志愿者们每天早出晚归开展文明劝导、环境整治,让城市颜值和气质同步提升。这些凡人善举,不仅温暖了民心,更凝聚了“人人参与、人人奉献”的社会正能量。我们要把志愿服务作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时代新风的重要抓手,让文明之花在x大地常开常艳。
(二)志愿服务是社会治理的“润滑剂”,夯实基层基础
当前,我市正处于社会转型加速期,人口老龄化、利益多元化带来的治理挑战日益凸显,单靠政府“单打独斗”难以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志愿服务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在扶弱助困、矛盾化解、文明倡导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比如,x社区组建的“银发调解队”,年均化解邻里纠纷80余起,成为基层治理的“金招牌”;x高校志愿者团队开展的“关爱留守儿童”项目,通过课业辅导、心理疏导等服务,让2000余名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温暖。实践证明,志愿者是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是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金钥匙”。我们要充分发挥志愿服务扎根基层、贴近群众的特点,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仅展示837字,全文共3818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