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光问廉”曝光问题反思整改工作会讲话
……(开头部分已省略241字)
此次曝光的问题,表面上看是xx镇的乡村道路项目、县xx局主管的xx工程推进不力,但根子上反映出的,是部分干部思想认识的偏差、工作作风的漂浮、履职尽得的缺位和担当作为的疲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绝不是孤立的个案,而是我县干部队伍作风建设中存在的共性问题的集中体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问题成因值得我们深思。
第一,是思想上的“总开关”松动了。有的同志宗旨意识淡薄,忘记了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把“干工作”当成“做任务”,满足于“已安排”“已部署”,至于效果如何、群众满不满意,却缺少了刨根问底、一抓到底的韧劲。责任心缺失,主体责任缺位,归根结底是思想根源上出了问题,没有真正把群众的急难愁盼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第二,是制度上的“牛栏关”敞开了。为什么一些项目会“庸懒散浮拖”?为什么一些问题会久拖不决?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的制度笼子扎得不紧,监管机制存在漏洞。项目审批、资金拨付、施工监督、竣工验收等环节,制度规定不可谓不全,但执行起来却打了折扣。监督检查流于形式,考核问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使得一些干部产生了“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懈怠思想,制度的“牙齿”没有真正咬合。
第三,是问责上的“高压线”失电了。长期以来,我们对于一些工作中的“慢作为”“不作为”问题,批评教育多,动真碰硬少;要求整改多,严肃问责少。这种“宽松软”的环境,客观上助长了一些干部敷衍塞责、推诿扯皮的习气。当不担当、不作为的成本过低时,担当和作为就成了稀缺品。这次“阳光问廉”,就是一记响亮的警钟,告诫我们必须让问责的“板子”真正打下去,让纪律的“戒尺”真正严起来。
仅展示701字,全文共2313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