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县林业局班子成员、副局长选人用人专项整治党性分析报告
……(开头部分已省略499字)
一是政治考察“表面化”倾向明显。在今年3月竞争性选拔2名副局长的过程中,虽按程序开展了民主推荐、谈话调研、政治素质测试等环节,但政治素质考察仍停留在“填表格、写评语”层面。例如,在个别谈话环节,有谈话对象反映某参选干部“平时开会学习积极,但对林业政策文件精神理解不深,在推进国土绿化试点示范项目时,过度依赖以往经验,创新举措不多”;也有同志提到该干部“在处理林农矛盾时,更多考虑完成考核指标,对群众合理诉求回应不够及时”。这些具体表现本应作为政治立场、宗旨意识的直接体现,但在考察材料中仅笼统表述为“政治理论学习需加强”,未深入挖掘背后的政治能力短板。作为文秘人员,我在整理考察材料时虽意识到问题,但因担心“表述尖锐影响整体评价”,最终选择采用“中性化”措辞,这实质是对政治考察严肃性的削弱。
二是政治标准“泛化”现象突出。局党组在研究干部选拔方案时,虽明确提出“优先选拔在林业重点项目、防火防汛一线表现突出的干部”,但在具体操作中,“一线经历”的界定标准不够清晰。例如,近三年提拔的3名中层干部中,2人曾在造林绿化专班参与过3个月以上的集中攻坚,1人仅在局机关后勤部门协助过植树活动,却被同等认定为“一线经历”。在今年6月开展的“林业系统先进个人”评选中,更有干部反映“个别同志将下乡调研、参加会议等同于’一线锻炼’,实际在重点项目中承担的多是协调类事务,未真正参与技术指导、矛盾化解等核心工作”。这种“重形式轻实质”的倾向,反映出班子成员在把握政治标准时,存在“只要参与过重点工作就算符合要求”的宽松心态,本质是对“政治标准是硬杠杠”的认识不到位。
仅展示693字,全文共6532字